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收入分配不公的加剧,是对低收入阶层更严厉地课税。表面看来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最终还是落实在政治和社会政策上

【财新网】(专栏作家 朱宁)进来国际经济风云突变, 金融市场波澜壮阔, 令不少投资者都进一步猜测国际经济的下一步走势和对中国经济下一阶段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在美联储表示要在2013年中期前继续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欧洲央行又出人意料地降息后,有许多观察家和投资者认为中国很快会像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内,迅速对全球经济形势恶化做出反应,迅速调整甚至扭转前一段时间实行的相对偏紧的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这样的预测不应该,也不会实现。
 
  第一,西方继续或进一步推行利率或量化形式的宽松,究其根源,是西方发达经济在上一轮政府刺激后,没能如政策预期般出现持续增长,反而是显现疲态,有向经济衰退方向演进的趋势。欧洲央行新主席德拉吉表示,降低利率是为了应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可能滑入衰退的暂时性预防措施。
 
  第二,西方之所以可以在经济衰退的前景下进行积极的经济刺激,一定程度是因为西方发达国家近期内不需要担心国内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问题。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更是在2010年把提升国内价格水平,防范通货收缩,作为其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个主要政策目的。
 
  第三,由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开放,它们在制定政策时已经充分考虑了政策的溢出效应, 并且有些时候把政策的溢出效应也作为其政策目标的一部分。 例如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一定程度就考虑了通过增发货币,达到使美元贬值,以促进美国出口和就业,并提升国内价格水平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 以上三点考虑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而言都不适用。
 
  首先,新兴市场虽然在这一次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影响,经济增长出现一定回调,但总的经济增长态势是健康和良好的。许多政府清醒地认识到,2009年全球经济刺激政策后在新兴市场出现的,史无前例的井喷是增长,可能反而是不健康和不可持续的。 和中国类似,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都在寻求转换经济增长模式, 以摆脱严重依赖进口,依赖廉价劳动力这一难以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合理和健康的经济增长速度,貌似令人担忧,其实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和灵活度。
 
  其次,和西方发达国家情况不同,新兴市场在2009年的全球经济刺激政策和美国联储持续的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有些国家的CPI增幅甚至一度超过了10% 的红线。面对居高不下的通胀,新兴市场所面临的,是一个比发达国家如何刺激经济复杂得多的政策挑战。因此,和发达国家一味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不同,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保障基本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选择继续把对抗通胀作为下一阶段的主要政策目标。
 
  根据上两次的国际经验,发达国家推行新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释放新的流动性后,很大一部分流动性不可避免地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因此,在正确预计发达国家可能出现衰退,发达国家可能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前提下,新兴市场可以静观其变,在考量流动性流入对本国造成的影响后,在制定或调整相应本国政策。政策制定应有前瞻性,大可不必过分关注一两个季度甚至一两个月的GDP增幅,在刺激政策上和西方国家搞“刺激竞赛”。
 
  再者,由于新兴市场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流动壁垒,而且资本流出的管制要严于资本流入,许多新兴市场国家日益感到本国市场内流动性过剩。不断攀升的资产价格和外国投资者对发展中国家本币升值和资产升值的预期,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海外资本通过各种方式流入新兴市场,再度推升这些市场的资产泡沫。这一长期严重扭曲新兴市场资源配置的过程,在过去两年的全球刺激政策后,几乎在所有新兴市场以不同版本在上演着。当许多国家正为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释放出的天量流动性终于逐渐耗尽而长舒口气的时候,发达国家严峻的经济形势又一次迫使发展中国家再一次把控制资本流入和价格上涨提到了日程表的显著地位。
 
  应该指出,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是收入分配不公的加剧,是对低收入阶层更严厉地课税。高收入阶层,日常消费占其收入比重较低,对物价上涨相应不敏感。同时,高收入阶层可以通过对资产价格的投资,利用资产泡沫获利,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价格上涨的压力。反观低收入阶层,非但不能介入资产升值的盛宴,而且会严重感到其购买力随着通货膨胀而大幅下降,导致其不满情绪加重,并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所以,表面看来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最终还是落实在政治和社会政策上。这也是为什么当前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特别重要的时代意义。
 
  综上所述,周边环境恶化,我国的宏观政策才更不能放松。

 

话题:



0

推荐

朱宁

朱宁

7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教授研究员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
  • 文章归档
2011年 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