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八月全球金融市场好不热闹。先是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有史以来第一次调低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引发全球股市的大跌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又一次大幅震荡。短短几周过后,另一重要信用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日本国债的信用评级,又着实给今夏的资本市场吹来一阵寒意。

 

托马斯弗里德曼曾把信用评级机构比作超级大国。“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而信用评级机构可以通过调低一个国家信用评级的方式摧毁一个国家,我不知哪一个超级大国更让人恐惧”。弗里德曼指的是一旦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国家信用评价遭到下调,那么许多投资者就会对该公司或该国偿还债务的能力产生怀疑和担忧。这种怀疑和担忧又会使公司或国家今后的融资难度大大增加,融资成本大幅提升,导致公司运营效率的降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减缓。

 

然而这一切貌似严密的推理逻辑却并没有在最近的国家债市上得到证实。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不但没有因信用评级的下调而大幅上升,反而出现了大规模的下调,更是一度触及美国国债收益的历史低点。与此相类似的是日本股市在国家信用评级下调后只蒙受了百分之一左右的跌幅,而日本国债收益更是神奇性的几乎毫发无伤。那么是理论失误了还是市场失灵了呢?

 

可能都不是。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对于所有债券的评级和定价都是相对安全资产,也就是美国国债而制定的。即便是在八十年代如日中天时期的日本国债,也曾因为日本的政治体制而被认为比美国国债可能带来更高的违约风险。如今评级和定价的标杆改变了。虽然美国国债的评级下调了,但市场认为其担任市场标杆的作用没变,所以评级下调这一事件本身并没有造成当初想象的那么大的影响。

 

说到相对定价,就不能不讨论一下当前全球的经济形势。各国政府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争相大规模增发货币刺激经济直接后果就是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本横流。但凡有想象和炒作空间的资产,从全球股市到到中南美洲的咖啡,从全国亢奋的房价到云南黄龙玉的疯狂,投机资本已经把可能吹大的泡泡都纷纷吹大了,到头来反而是相对安全的债券资产出现了低估,于是乎无论评级如何,国际资本仍然选择在相对安全的大国主权债里扎堆取暖。

 

再说美国和日本两国,虽然国家财政和偿债能力的确堪忧,但政治,经济,和外汇的基本架构仍然稳定。反观和日美两国一直并驾齐驱的欧元区,却不得不在处理内部经济增长乏力的同时,还必须处理欧元区内大国与小国,富国与穷国,财政稳健与财政进取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平衡。这导致欧元区债务的吸引力下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日两国国债的问题和风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标准普尔公司有可能从这次信用评级下调的过程中从原来公正公平的独立地位上跌了下来。先是美国财政部指出标准普尔在估算美国财政状况时犯了简单的算术错误,再有美国证监会调查该公司是否在进行评级下调时泄漏了某些关键信息。再后来又有标普公司的总裁辞职,引发人们猜测标普公司是否在利用这次评级下调进行危机公关,试图挽救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给大量有毒资产提供优质信用评价所造成的名誉损失。

金融市场是信息的市场,也是信心的市场。就像投资银行家,证券分析师,基金经理一样,信用评级机构正是因为为市场提供这两种非常有价值的服务而获得丰裕的报酬。然而,正是在丰裕的报酬面前,一个又一个金融机构倒了下去。从八十年代的垃圾债券米尔肯到九十年代的安然,从互联网泡沫中的证券分析师到创业板上市中的保荐人,金融机构的公信力,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市场的质疑。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加深,摆在如何金融机构前的是前所未有的机会和与之俱来的挑战。长久以往培养出来的信任,可以提供很多技术过程层面所不能提供的信心和信息

 

百年老店,声誉一旦受到质疑,可能会需要下一个百年来修复。标准普尔足以以此为鉴。  标普的经历又何尝不在给那些如雨后春笋般新近成立的众多崭新信用评级机构上了及时的一课呢?

 

2011年08月30日发表于FT中文网

 

 

话题:



0

推荐

朱宁

朱宁

7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上海交大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美国耶鲁大学国际金融中心教授研究员

文章
  • 个人分类
全部文章 7篇
  • 文章归档
2011年 7篇